津南区
素患难,行乎患难,皆是不器。
熊十力却说为是认识论意旨,参见其言: 空宗在认识论方面的主张,是我在玄学上所极端赞同的。[14] 上文申明立场,心不离境,境不离心。
佛家说真如,亦名无为法,绝不许说真如或无为法底本身是个生生化化或流行不已的物事,只可说他是无起作的。参考书目: 1·熊十力陈寅恪钱锺书阐释思想研究作者:李清良 ·出版社:中华书局 ·出版日期:2007年04月01日 2·存斋论学集︰熊十力生平与学术作者:郭齐勇 编 ·出版社:生活?读书?新知三联书店 ·出版日期:2008年10月01日 3·现代儒家三圣 (下) 梁漱溟、熊十力、马一浮论宋明儒学 ·作者:王汝华 ·出版社:新锐文创(秀威代理) ·出版日期:2012年09月09日 4·王学通论: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·作者:杨国荣 ·出版社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·出版日期:2008年05月01日 5·熊十力哲学研究 ·作者:景海峰 ·出版社:北京大学出版社 ·出版日期:2010年10月01日 6·寻绎当代儒哲熊十力:以「一圣二王」为钥 ·作者:王汝华 ·出版社:秀威资讯 ·出版日期:2010年10月01 7·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 ·作者:郭美华 ·出版社:巴蜀书社 ·出版日期:2004年11月01日 8·熊十力唐君毅道与文化思想研究 ·作者:刘俊哲 ·出版社:巴蜀书社 ·出版日期:2008年05月01日 9·熊十力评传 ·作者:宋志明 ·出版社: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·出版日期:2010年03月01日 10·存有?意识与实践─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(平) ·作者:林安梧 ·出版社:三民 ·出版日期:1993年05月01日 11·天地间一个读书人-熊十力传 ·作者:郭齐勇 ·出版社:明田 ·出版日期:1994年11月01日 12·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 ·作者:丁为祥 ·出版社: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·出版日期:1999年06月01日 13·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 ·作者:郭齐勇/着 ·编者:罗丽芳 ·出版社:远流 ·出版日期:1990年06月29日 14·玄圃论学续集-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·作者:郭齐勇 ·出版社:湖北教育出版社 ·出版日期:2003年03月01日 注释: [1] 参见本文所附之参考书目。」熊十力着,《体用论》,中华书局1994年2月,第1版,页44。………二家所见,原本一理,法尔贯通,非以意为糅杂也。其言: 我们谈本体,实在没有法子可以一直说出。
可见一切的境,都是和心同体的。而熊十力宣说自己的立场,却主张心物现象是一积极变化的流行作用,於是主体的人生态度便不再是出世的,这样就接上了儒家的价值立场及理论建构的线索了。[18] 方东美,《原始儒家道家哲学》,页201~202。
[24] 方东美,《中国大乘佛学上、下册》,台北,黎明,2005年8月修订出版。但是像神仙之学、方士之学、黄老之术、黄生之学,一直到後汉以後到北魏时代的所谓『道教』,则是另一种东西,虽然也号称与道家有关,但是没有哲学智慧。这个宇宙本体、宇宙真相的秘密如果要揭开来,为人们所了解的话,人就把道真正的精神,显现在人的生命精神里面。至於道徵,就是道之徵於人者,且既然已经明讲了是在说圣人的品格,那麽这就是境界论无疑了。
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。至於不就道的本身着想,而由人类本着在外的立场,环绕着道,对它作一个观察,然後把这种观察附加到道的本身上面去
二、明宗章的问题与主张 <明宗章>彰明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宗旨,可以说全书的结论已先叙明於此了,之後的各章就是展开思辨的舖陈与问答的解说而已。所谓境界论旨,即是主体实践已臻极境之时的对主体状态的陈述言说。七、结论 《新唯识论语体文本》还有<成物>及<明心上下>共三章,接下来更多的是谈儒家的世界观及工夫论。[4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北京,中华书局出版,1985年12月第1版。
所以熊十力可以说,我的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不二。此处就是对佛教哲学吸取养分而放弃糟粕的一段讨论。熊十力的重要着作繁多,但要对准新儒学理论建构及儒佛辩争的,首推《新唯识论》及《体用论》两大部,两书皆有萧箑父及汤一介先生校阅的北京中华书局版,本文之作,拟针对语体文本之《新唯识论》一书,进行文本解析,重点在说明其问题意识与思想立场,所谓问题意识,是指熊十力先生真正在面对的问题是甚麽?能否转化为现代哲学基本问题的专有术语。且熊十力的佛学理解,实在是自为定义,不成系统,虽然佛教宗派系统亦是多元分歧甚至自我辩诤,但在当代佛教界,无论是哪一家哪一派,无有承认熊十力的批判意见的。
[32] 本体现为大用,必有一翕一辟,而所谓翕者,只是辟的势用,所运用之具。另,当代中国佛教界的唯识学立场是不接受《大乘起信论》的,这是欧阳竟无及吕澂等人亲自参与的当代起信论辩争中的立场[56],《起信论》即言依真如有生灭,显见生灭由真如而来,唯识学派不容许这样的立场,故而熊十力直说他有宗的真如绝不能为生化之作用,故而真如本体与负责现象生化的种子及阿赖耶识互不相关,虽有两重本体,却互相乖离。
於是,一方讲宇宙论,要建立多元的和生不灭断的种子,来作诸行的因缘。[55] 熊十力倡言本体,而且是即现实世界之流行说为本体之功能而主体用不分,也就是此世的哲学。
………刹那刹那灭灭不住,即是刹那刹那生生不息。我以为所谓体,固然是不可直揭的,但不妨即用显体。[23] 笔者以为,其实熊十力都是要说他自己的哲学的,只是他的学力从佛教唯识学起家,但他却把唯识学当作是一套构造论,并从而反对之,他也借助般若学,但般若学也不是熊十力的最终归趣,般若学让熊十力找到说现象不实的好方法,但说现象的终极意旨者,还在於他自己的本体观中。佛家各派之中,尤以大乘空宗为善巧。又见: 我们玩味佛家经典所说,便觉得佛家於性体之空寂方面,确是有所证会,但因此有耽空滞寂的意思,所以不悟生化。[58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409。
可是一层,如将儒佛两家的学说,仔细推勘,他们儒佛两家又有天壤悬隔的地方。笔者以为,真如本体共空有二宗皆是讲本体实相的立场,本体者终极意义之旨。
他们佛家有出世的希求,所以勤修万行,断尽诸惑,要不外观空趣寂,故其谈本体,特别着重空寂,而不涉及生化,抑或欲逆遏生化,故不言之耳。与此相对,有以相应本体的智慧处理自己与对待世界,即是性智,且主张万物本原即是吾人真性,即性智,所以一方面主体活生生就是与天地万物为同一整体而不得其分的,二方面天地万物就是人性主体的生活世界、生活场域,这样才说得出真性即本原的话。
[9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252~253。然复须知,佛家自小乘以来,於体上只说是无为,决不许说是无为而无不为。
我们於此,正要找得万化的根源,才给宇宙以说明。唯吾人的本心,才是吾身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本体,不可认习心做真宰也。笔者以为,应该透过问题意识明确的当代哲学术语,重新疏解熊十力先生的哲学语汇,才能使他的理论创作意义获得澄清,也才能更清楚当代新儒家哲学创作的理论轨迹。熊十力赞成空宗说空的立场,但却是由认识论进路说的此意,此事,笔者有意见。
[31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317~319。本体虽作用不已,却是独立不改的,故说为寂静仍是可说的。
有宗所以陷於这种迷谬不能自拔者,就因为有宗谈本体虽盛宣真实,以矫空宗末流之失,然亦以为本体不可说是生生化化的物事,只可说是无为的、无起作的。[59] 熊十力着,《新唯识论__语体文本》,页419。
但熊十力指控佛家的本体不可为生化之功,因此种子说、八识说诸说之本体是与真如本体不一回事的,所以说佛家说宇宙现象的生发是外於真如本体而另有根源的。也就是说儒家只管对现实世界是否有积极投入的态度,而不管是否有它在世界的实际存在的问题。
[16] 这就是说,万物外境灿然有序之事,亦非离心独在的。[22] 上两文是说般若空宗善说遮诠,即将一切现象都说为空,说为空即是对妄心执取之世界不说为实有,而认准其虚相故空。於是,以种子为宇宙万有的因缘。其言: 或者闻吾的说法,以为我是把境来从属於心的,当然是把心看作为实在的了。
[45] 笔者以为,熊十力说空宗没有宇宙论时,好像空宗是一独立的哲学学派,而这个学派是没有宇宙论的,这样说是不对的。但是,我并不主张只有限於这种方式,并不谓除此以外再没有好办法的。
易言之,即不是有独立的自体,由过去至今,一向任持不舍。就此而言,现象是积极有意义的,是本体自身的大化流行的,因此不宜仍说为空。
第一段要说的,是对彼执离心有实外境的见解,加以斥破。本体的功能以翕辟说而明心物意旨之後,熊十力便更得展开儒佛之辩,即以其自创的改佛理论而与佛辩,此即下两章功能上下之所说者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